来源:供稿 发布时间:2022-10-14 16:18 编辑:沙风 浏览量:
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》,并发出通知,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《意见》指出,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,以服务发展、稳定就业为导向,全面实施“技能中国行动”,健全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制度,构建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政策支持、企业主体、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,打造一支爱党报国、敬业奉献、技艺精湛、素质优良、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功以才成,业由才广。奋进新时代,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,打造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让新时代高技能人才源泉“竞相迸发”。
高技能人才定位既要“引才”,更要“留才”。人材者,求之则愈出,置之则愈匮。自古以来,人才都是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。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,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第一资源。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各级领导干部要扛鼎担责,解放思想,善施良策,凝聚人才。一方面要在“引才”上下功夫。要充分认识引才用才的重要性和系统性,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人才引进机制,制订周密的技能人才引进计划,充分挖掘职位内涵,坚持因才设岗、因才施位,努力锻造识珠的“伯乐眼”;另一方面要在“留才”上见真章,要科学搭建干事平台,突出人岗相适,专业相宜,避免“良马耕田”“骏马拉车”,要畅通人才发展渠道,解决人才“后顾之忧”,让技能人才这匹“千里马”在展现自己效能的“广阔草原”上竞相奔腾、奋蹄向前。
高技能人才培育既要“助才”,更要“铸才”。国势之强由于人,人才之成在于学。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作用不言而喻,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,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更离不开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。一方面,要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,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,充分发挥师徒“传帮带”作用,帮助技能人才找到更适合的岗位,让人才有“用武之地”;另一方面,要让高技能人才进入事业“大熔炉”塑形铸魂,充分利用技能研修、岗位练兵、技能竞赛、技术交流等形式,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,坚持问题导向,在矛盾中解难题,坚持学用导向,在实践中沉淀理论,坚持以验带学,开放思路解难题,以训促学,打破陈规化矛盾,铸造一支爱党报国、敬业奉献、技艺精湛、素质优良、规模宏大、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高技能人才评价既要“显能”,更要“潜能”。取其道不取其人,务其实不务其名。所谓人才的“显能”和“潜能”,正如“海上冰山”理论,我们所看到的只是“冰山一角”,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,就需要破除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。一方面,既要注重高技能人才具备的现有经验技能、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和领域内的短期成果,更要保持长远的战略眼光,注重长期的、系统的研究成果,要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,让评价与培养、使用、激励等环节形成有效联动。另一方面,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差异化,树立树牢正确的人才工作导向,打破“唯学历论”“唯帽子论”“唯标签论”等识人用人观念,坚持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用不同的人才标尺衡量不同的人才,针对特殊人才实施特殊政策,既不“求全责备”,也不“论资排辈”,让高技能人才在争流的百舸中奋勇争先、大展拳脚。
一代之治,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。一个惜才爱才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,只有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将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、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,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,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。(作者:刘小峰)
江苏苏讯网凯发k8下载官网的版权及免责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江苏苏讯网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 如因作品内容、凯发k8下载官网的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,请致电025-86163400 66066101,联系邮箱:724922822@qq.com。
阅享南京公众号
苏讯app(苹果)
苏讯app(安卓)
苏讯网头条号
苏讯网搜狐号
苏讯网百家号
苏讯网新浪微博